在中國市場降價?這不僅會影響到利潤,或許還會對品牌形象帶來損傷,因為中國消費者奉信“貴的才是好的”。那就只能在歐洲市場提價。這樣不僅可以保證中國區(qū)的銷售份額和利潤,還可以在年底的掃貨狂潮中多賺一筆,真是一舉兩得!
早在今年8月,LV的制造商威酩軒集團(LVMH)等國際奢侈品行業(yè)巨頭就傳出計劃提高奢侈品在歐洲市場的售價,以保護中國市場的消息。普拉達也跟進,其發(fā)言人宣稱,倘若歐元持續(xù)疲軟,為了減少與中國的價差,該公司也會考慮在歐洲提價。
時隔兩個月之后,LV的提價計劃率先兌現,LV法國官網的幾款經典款手袋價格已全線上調,漲幅達到10%左右,部分產品調整后與國內的差價縮小到了1000元左右。而中國市場的銷售人員表示,這一調價計劃暫時沒有得到跟進。
此次LV只在法國提價,而未在中國市場提價,難道是為了特別照顧中國的消費者?其實,非也。
國際奢侈品大牌們作出如此的考慮是有原因的:一方面,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,歐美奢侈品消費開始持續(xù)低迷;另一方面,相關的數據已經多次證明了中國人的消費潛力。于是LV等國際大牌紛紛看好中國市場,相繼在中國投入巨資,布局一線城市,甚至二三線城市。
然而,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,中國消費者對于奢侈品的消費心態(tài)并不太成熟,他們并不在離家最近的奢侈品店里消費,而是趨之若鶩地到海外購物。據貝恩公司今年10月發(fā)布的《全球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》,中國消費者購買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奢侈品,其中游客拉動的消費額占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40%。
中國消費者在歐美市場的瘋狂血拼成了經濟寒冬中的一劑強心針,但同時,也使得奢侈品大牌們在華投資遭遇消費外流,業(yè)績表現不盡人意,甚至出現下滑。據公開資料顯示,Burberry集團今年第一季度亞太地區(qū)銷售增速從上年同期的67%跌至16%,中國的銷售增幅也從30%下滑到15%左右,而Prada財報也顯示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下滑。利潤率高的國家區(qū)域出現銷售業(yè)績下滑,各品牌廠商顯然不希望這種勢頭繼續(xù)下去。
為何中國人如此熱衷海外消費?究其原因,除了奢侈品大牌們在中國時差式上新,導致消費者在國內購買選擇不多的問題,以及售后服務等問題,同款產品在歐洲市場和中國市場的巨大價格差,是導致中國人海外瘋狂搶購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,要將相關消費引導回中國市場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縮小價格差。在中國市場降價?這個舉動無疑是冒險的,這不僅會影響到利潤,或許還會對品牌形象帶來損傷,因為中國消費者奉信“貴的才是好的”。那就只能在歐洲市場提價。這樣不僅可以保證中國區(qū)的銷售份額和利潤,還可以在年底的掃貨狂潮中多賺一筆,真是一舉兩得!
如今,LV等奢侈品品牌已經率先以匯率的名義作出了在法國市場提價的舉動,而這一提價計劃也遭遇了海外代購商家們的快速跟進。其他奢侈品品牌是否會跟進?目前尚有待觀察。不過據消息靈通的海外代購人士透露,YSL、CELINE、CHANEL等品牌將在歐洲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價。
奢侈品大牌們的歐洲提價計劃,真的能把奢侈品消費引回到中國市場嗎?我本人,持謹慎樂觀態(tài)度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