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疫情之下,依賴線下消費的共享充電寶行業(yè)陷入沉寂。 此前不久,小電創(chuàng)始人兼CEO唐永波向員工發(fā)布了內部信,表示疫情對公司業(yè)務造成不小的打擊,一方面收入驟降冰點,另一方面公司還有5000多名員工工資以及供應鏈和各地辦公租金等多項支出亟待解決。 小電這封內部信,凸顯的也是整個行業(yè)的困境。 由于各商圈、旅游、酒店、影院等人流密集的場所紛紛歇業(yè),線下流量的缺失,使得共享充電寶企業(yè)普遍都斷了糧,并開始為過冬做準備。 節(jié)流過冬 根據易觀2019年12月底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怪獸充電、小電科技的充電寶業(yè)務均已覆蓋1000+座城市,投放量均達到百萬級,由于其主要收入來源為線下租賃服務,其在本次疫情中所受的影響相比其他兩家更大一些。 在整個支出方面,線下商家進駐費及分成兩大項,一直都占據較大的比例。而優(yōu)勢點位的進駐費已經“血拼”到8位數,分成比例在50%的基礎上,更有上揚趨勢,部分品牌為了搶下點位,給予的分成甚至高達90%,幾乎賺不到錢。 某共享充電寶玩家進駐費用一覽,圖片來源@脈脈 目前共享充電寶行業(yè)面臨的共性問題是,流量斷崖式下跌,收入銳減,但人力、運營等方面的成本還要繼續(xù)支出,企業(yè)不得已開始節(jié)流“自救”。 “街電BD人員正在與線下商戶洽談疫情期間減免租金、延期付款、降低分成比例等事宜!币晃粯I(yè)內人士向鈦媒體透露。 鈦媒體拿到的一份資料顯示,在月付、季付、分成預付、純分成方面均有不同協(xié)商方案。在月付方案中,街電希望免除疫情期間的款項、費用打折、月租改分成模式以及疫情期后再打款。 另一家共享充電寶公司員工告訴鈦媒體,目前其總部僅有20位技術人員正常辦公,用以保障后臺平穩(wěn)運行,其他人員基本都處于遠程辦公狀態(tài)。 根據媒體此前報道,一家共享充電寶企業(yè)選擇將1月工資扣除一半,緩至2月20日發(fā)放,而2月和3月工資,底薪正常發(fā)放,績效和提成卻要延后到6月發(fā)放,而公司線下BD則處于放假狀態(tài),復工時間尚遙遙無期。 不過,也有持樂觀態(tài)度的。 一名業(yè)內人士向鈦媒體表示,共享充電寶主要營收場景是人員聚集性場所,如酒吧、KTV等娛樂場所,受疫情影響都處于關閉狀態(tài),收入自然受到不小影響。不過,整個社會的經濟還是運轉的,除重點一二線城市外,其他城市的情況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,由于共享充電寶覆蓋的場景非常多,所以還是會產生不少維持企業(yè)運轉的現金流。 至于小電為何在此時發(fā)“過冬”聲明,他認為,小電布局會激進一些,線下的攤子比較大,現金流相對來說會有些緊張,但收入驟降冰點的說法稍顯夸張,其實行業(yè)并未到“至暗時刻”。 他同時表示,整個共享充電寶行業(yè)預計在三月中下旬到四月上旬,會恢復到80%的狀態(tài),但是各家風險確實不小,想要邁過難關,還是要看各家具體應對措施。 行業(yè)“大起大落”,2020競爭依舊激烈 過去三年多時間里,共享充電寶行業(yè)經歷了從爆發(fā)到沉寂,再到復蘇的全過程。 2015年,來電團隊將第一批充電寶設備正式投向市場,不過并未泛起太大浪花。隨著共享經濟風口降臨,共享單車、共享汽車紛紛獲得資本追捧,到2017年,共享充電寶行業(yè)也迎來密集融資。 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從2017年3月31日到4月10日,短短10天內,十幾家公司,6筆融資,超20家投資機構,包括騰訊和螞蟻金服都進入到該領域,累計融資金額近3億元。 融資圈熱鬧,但外界卻是一片唱衰之聲。備受用戶詬病的一點是,在手機快沒電的情況下,還要打開定位,耗費電量去找充電寶柜機。這種“反人類”操作,給共享充電寶行業(yè)貼上了偽需求、低頻、重資產、盈利模式不清晰等標簽,行業(yè)也在爭議聲中艱難前行。 隨著同年5月聚美優(yōu)品陳歐高調入場,花費3億元人民幣收購街電科技60%的股權,以及與國民老公王思聰隔空罵戰(zhàn),人們才得以真正關注到這一新興行業(yè)。 2017年底到2018年,融資呈斷崖式下降,行業(yè)進入洗牌期,樂電、泡泡充電、小寶充電、河馬充電等玩家因資金鏈斷裂,先后退出賽道,就連美團點評試運營的共享充電寶項目,僅僅兩個月就宣布停運。 此時,資源開始向頭部企業(yè)聚集,市場基本形成以街電、來電、怪獸位于第一梯隊的玩家,以及第二梯隊的云充吧,行業(yè)競爭壁壘逐漸建立。 在這段時期內,各品牌線下鋪設密度大大增加,入駐場景越來越多,企業(yè)用戶量也開始激增,其中街電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,用戶暴漲80倍,達到驚人的8000萬。 規(guī)模效應之下,利好消息不斷。小電表示7月份順利實現盈利,聚美優(yōu)品2018年財報顯示,當年街電實現營收9.3億元人民幣,在集團業(yè)務總營收的占比達22%,成為集團支柱業(yè)務之一,其他玩家也相繼宣布盈利。 至此,一度被認為將很快走向滅亡的共享充電寶行業(yè),再次站上風口之上。 不過,2019年8月,所有玩家不約而同地集體低調漲價,從1元/小時上漲到2-3元/小時,機場、景區(qū)等場所更是動輒7、8元/小時,有網友對此吐槽,“這是韭菜養(yǎng)熟了到該收割的時候了! 一名行業(yè)人士向鈦媒體解釋道,隨著友商競爭白熱化,營運費用也不斷攀升,“尤其在搶一些重要點位的時候,你給我多少分成,我給你多少分成,慢慢加上去,利潤回不來,所以只能漲價! 據了解,位于核心地段的大型KTV、酒吧等娛樂場所,一向不缺流量,往往掌握極高的話語權,共享充電寶玩家想要入駐,一般都是一次性付清高額入場費。此前某充電寶品牌與一家大型酒吧連鎖集團簽署三年排他合作協(xié)議,成交價高達2000萬元,虧本賺吆喝,可見競爭之激烈。 一位從業(yè)者告訴鈦媒體,共享充電寶就是線下鋪貨,靠租賃收入生存,還要給渠道分成,“也就掙一個辛苦錢”。 這樣的“辛苦錢”,可能并不算少。此前有媒體曾測算過,一個出廠價30元的充電寶,在每小時收費2元、正常使用壽命400次的情況下,單個充電寶可產生利潤770元左右。 據了解,當前共享充電寶企業(yè)跟線下商家合作方式通常為五五分成,即便刨去研發(fā)、生產制造、運營等支出,其營收還是頗為可觀的。 況且,各家還在進行創(chuàng)新模式的探索,不過目前都還處于前期階段。 隨著線上流量成本越來越高,鋪滿大街小巷的共享充電寶,就成為最佳的流量渠道之一,支付寶、微信都在尋求和頭部玩家合作,甚至成為投資股東,如騰訊就是小電最重要的股東之一。 現階段共享充電寶玩家都在深耕流量玩法,從跟運營商進行積分互換合作,再到向公眾號引流,目的都是為了擴大營收場景,“這個行業(yè)營收來源單一并不是問題,在主營業(yè)務做好的同時,再進行創(chuàng)新業(yè)務的嘗試,才是最穩(wěn)妥的做法!鄙鲜鰳I(yè)內人士表示。 除此之外,街電、來電、小電等均已向海外輸出商業(yè)模式,也意味著背后的爭奪戰(zhàn)愈演愈烈,不過同質化的競爭,也讓各家都處于艱苦的膠著狀態(tài)。 |
|
原標題:共享充電寶陷入“疫情危機” 該如何自救 / 編輯:麗儀 |
|